中國基金報記者 姚波
短短1個多月,價格從6.3萬美元的高點直接腰斬,盡管有所反彈,年內收益縮窄至約30%,2020年暴漲近5倍的比特幣怎么了?
自去年以來,比特幣價格大躍進有三個主推因素:一是流動性泛濫;二是美國華爾街機構開始介入數字貨幣市場;三是資產證券化程度變高,比特幣出現了自去年年底牛市以來的最大跌幅。中美監管機構介入,投資機構轉向的信號似乎說明,這輪比特幣大牛市或已面臨拐點。
中美監管風暴來襲
5月2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五十一次會議,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金融領域重點工作。在堅決防控金融風險的問題上,金融委提出,要強化平臺企業金融活動監管,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堅決防范個體風險向社會領域傳遞。這條涉及比特幣的“打擊挖礦”和“防范個體風險向社會領域傳遞”的表述,成為了最新一輪比特幣價格下跌的導火索。我國整體對比特幣持限制態度,主要為了防范金融風險。一是許多年輕人參與投機活動,加上利用杠桿,可能會造成金融風險擴散。同時,作為一種缺乏管控的工具,比特幣還有可能導致資本管控國家的資金外流。眾所周知,比特幣挖礦需要耗費大量電力,我國這次出手打擊挖礦,還被認為是為了迎合碳中和、碳達峰的環保目標。
在中國政府表態數天前,美國官員承諾將對利用比特幣包括逃稅等非法活動采取嚴厲措施。美國財政部表示,要求超過1萬美元的數字貨幣交易向美國國稅局報告。這一表態在市場引起震動:美國政府機構介入表明,他們想堵住利用比特幣進行非法活動的漏洞。
過往大跌 多由監管而起
監管因素誘發的大跌,是比特幣價格波動中的常態。
2013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指出比特幣不是貨幣,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通知一出,比特幣出現了史上最大的一次暴跌:90天內,比特幣價格暴跌約9成。
2017年,幣圈興起首次公開募幣,各種加密貨幣首次面向普通投資者發行。在這種狂熱下,加密貨幣創始人可以直接向市場投資者出售自己的產品,相當于在幣圈引入了一級市場,引起了一波狂熱投機。
當年9月,央行聯合七部門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當年12月,ICO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認定為非法證券發行遭到取締,比特幣從當年高點短短數月內腰斬。
近日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因為便宜的電力以及相關硬件設備發達,我國比特幣挖礦活動占全球的75%。中國作為全球比特幣挖礦量最多的國家,此次國家打擊挖礦行為,將徹底改造全球比特幣供應鏈。有幣圈人士感慨,2017年比特幣交易去中國化,2021年比特幣挖礦去中國化,這將對比特幣全球采礦業造成深遠影響。
機構投資者轉向
今年是比特幣獲機構支持的大年,但現在有訊號表示,這些機構已經提前在逐步調整并減輕倉位。
今年1月,貝萊德為其400億美元的戰略固收機會基金和270億美元的全球配置基金增添了比特幣期貨的投資選項。今年4月,摩根士丹利更新了至少17只共同基金的投資范圍,允許投資者通過期貨或基金形式投資于比特幣。
正當比特幣成為基金投資的新潮流時,摩根大通依據芝商所比特幣期貨持倉量計算,機構已經開始從比特幣轉向。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機構明顯青睞比特幣多過黃金;但現在這一趨勢發生逆轉,不少機構開始清倉手頭期貨。
報告稱,比特幣的流動狀況繼續惡化,表明機構投資者在持續收縮敞口。在過去的一個月里,比特幣期貨市場經歷了自去年10月比特幣開始上漲以來最陡峭、持續時間最長的賣出。目前,全球所有上市交易的比特幣基金的資金流在逐步惡化,近四周的資金流入首次出現負值;與此同時,現金轉而流向黃金ETF,扭轉了去年四季度以來的格局。
摩根大通認為,機構投資者正在逃離比特幣,他們可能認為目前的比特幣價格相對于黃金太高,因此做了逆向操作,即開始賣出比特幣,買入黃金。
比特幣路在何方?
如果從《比特幣白皮書》角度出發,比特幣以及所附帶的區塊鏈技術是為了設計出一種適合作為新貨幣的工具,只有形成全球普遍共識,才能奠定其交換基礎,形成所謂”數字黃金”。
拋開投機的角度,從根本上來說,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甚至是無政府化的、與法幣相背離的一種商品,它的最大特點是相對于可以超發的法幣,其總發行量恒定。但從現在其實際提供的價值,只是在黑產或灰產中扮演了一種不可或缺的媒介,投資大師芒格近日表態,比特幣是令人惡心且違背了人類文明利益的產品。
有機構認為,比特幣的投資風潮沒有國家信用背書,不過是人們的觀念賦予的價值,而影響觀念因素太多,這決定了其價值基礎非常薄弱。德意志銀行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將近期的比特幣比喻成一種潮流,而最近的暴跌就是退潮前的最后階段。這份報告指出,就像時尚可能突然過時一樣。德意志銀行從目前的證據推斷,數字貨幣也很有可能快速過時。
也有一些機構認為比特幣未來或許還有價值,隨著越來越多國家認可比特幣,加強監管或是其出路。根據Coin Dance的統計,在全球257個經濟體中,超半數經濟體認定比特幣合法,而一些國家加強限制,多數屬管控資本的無奈之舉。
中泰證券宏觀分析師陳興指出,比特幣在部分程度上能夠作為信用貨幣的替代品,居民對其配置需求上升,甚至形成了替代本國貨幣的趨勢。為了防止對于本國貨幣的削弱,這些國家無奈之下出臺對于比特幣的限制措施。比特幣作為一種投資工具,在國際市場交易中已初具規模,雖然我國仍為限制態度,但海外措施值得借鑒。